灰犀牛叠加黑天鹅、扩大QDIE试点,让小而美的海外收购与产业合作多发生
发布时间:2021-10-15 10:37:17

202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同时遭遇了一头“灰犀牛”和一只“黑天鹅”,灰犀牛就是中美“科技冷战”,黑天鹅就是新冠疫情,它们都对全球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带来冲击。危中创机,从跨境投资并购与技术产业合作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深化对外开放,扩大QDIE试点,让小而美的海外收购与产业合作多发生,这利于资本、更利于产业。

 

1.

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并购金额下降

内外约束小额交易成海外收购主流

 

海外投资并购总量趋势:2020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降速放缓,海外并购热情不减,但披露的交易金额大幅下降。

 

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相比去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总额3621.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0.7%,以本币计算,降幅甚小。2019年上半年全行业对外投资同比2018上半年3977.5亿元人民币下降2.1%相比,2020年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幅度放缓了不少。

 

2020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折合515亿美元,同比下降10.29%,延续了2016年来对外直接投资下滑的趋势,2019年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538亿美元,同比下降8%相比。2018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57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7%。2017年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482亿美元,同比下滑45.78%。2016年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560亿美元,同比上升58.75%。

 

而在海外并购方面,根据晨哨监测数据,2020年上半年,中资海外并购交易共168宗,交易宗数同比上升9.09%,其中披露金额的交易117宗,披露交易金额272.57亿美元,披露交易金额同比下降66%。可以理解为,海外并购热情不减,但交易金额大幅下降。

 

海外并购目的地地理:尽管披露交易金额下滑都超过60%,从交易宗数和披露金额而言,北美依然是主要目的地,比较利益,企业家很实诚。

 

北美2020H1中资海外并购宗数63宗,比2019年的交易宗数17宗相比,攀升了271%,但披露的交易金额下降了50%,只有130亿美元。2020H1欧洲中资海外并购交易宗数43宗,同比上升了65%,但披露的交易金额下降了87%,只有30亿美元。东南亚2020H1中资海外并购宗数21宗,比2019年的10宗攀升了110%,但披露的交易金额下降了13%,只有30亿美元。

 

海外投资并购目标行业:2020年上半年,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下降,但制造业海外并购宗数依然居于第一,升级需求依然强劲。

 

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面,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占比37.9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13亿美元,占比2.52%,同比增长11.1%;制造业投资81.7亿美元,同比下降15.6%,占比15.86%;其中装备制造类投资37.3亿美元,占比7.24%,同比增长11.7%,占制造业投资的45.7%。而在海外并购方面,根据晨哨监测数据,2020年上半年,按照披露金额计算,TMT海外并购金额最高,基建公用事业其次,农业食品第三。按照交易宗数算,制造业以33宗交易居于第一,金融业以30宗交易居于第二,基建公用事业以20宗交易居于第三。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下降,但海外并购交易宗数依然第一,非常值得关注。这说明,制造业希望开展海外收购,但是目前可得交易额度都比较小,收购主要是小而美的标的;其次,可能是目前资金出境比较难。

 

2.

科研和服务成为跨境双向投资新增长点

中国投美国的少了,美国投中国的多了

 

跨境投资总量趋势上,统计数据表明,尽管受到不利冲击,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降幅放缓;同时,由于中国更早遏制了疫情、早复工复产,以及中国正在推进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等诸多因素影响,上半年,中国利用外资的降幅大大低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降幅,且迅速攀升。

 

根据统计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相比去年,从本币来计算,影响甚小,2020年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投资总额3621.4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0.7%。

 

2020年上半年,全国非金融业实际使用外资4721.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折合679.3亿美元,同比下降4%)。二季度利用外资增长了8%,迅速回调。

 

2020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折合515亿美元,同比下降10.29%。但与2019年上半年我国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3892.9亿元人民币,同比2018上半年3977.5亿元人民币下降2.1%(折合574.1亿美元,同比下降8%)相比,下降幅度放缓了不少。

 

跨境投资地理分布上,中国对外投资流向东南亚和“一带一路”,而利用外资增长来自东南亚和美国。

 

2020年上半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力度逐步回升,新加坡和美国成为主要外资输入增速最高来源地。在主要投资来源地中,香港地区、新加坡、美国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2%、7.8%和6%;“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9%;东盟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5.9%(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2020年上半年,中资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的增长上,东盟成为中企对外直接投资的热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1.2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对东盟国家投资62.3亿美元,同比增长53.1%。

 

这也就是说,中国对外投资增量上主要投向了东盟地区和“一带一路”,而利用外资方面,主要来源地是新加坡、美国和东盟。

 

跨境投资行业分布上,科研和服务成为新亮点。利用外资的增长主要发生在研发和服务行业;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面,科研与技术服务上升,装备制造业上升。

 

中国利用外资角度,分行业看,2020年上半年,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9.2%,其中,信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同比分别增长20.9%、8.7%和35.7%。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面,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占比37.9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13亿美元,占比2.52%,同比增长11.1%;制造业投资81.7亿美元,同比下降15.6%,占比15.86%;其中装备制造类投资37.3亿美元,占比7.24%,同比增长11.7%,占制造业投资的45.7%。

 

3.扩大QDIE试点, 让小而美的海外收购与产业合作多发生

 

2020年H1,对外投资金额降速放缓,海外并购金额大幅下降,但海外并购交易宗数上升,中企海外收购升级热情不减反增。这体现了在逆全球化因素影响下,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艰难处境和强烈收购需求这一矛盾特征。

 

目前内外环境下,收购海外小而美的标的更加容易执行,这是技术升级驱动的海外收购优先要考虑的策略,即多寻找和收购规模小、点上升级的技术标的。

 

同时,不论是对外投资和海外并购,还是利用外资,科研和技术服务成为新增长的亮点。这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创新和技术升级的需求。

 

6月21日,天准科技实施了科创板上市公司首宗海外并购,就是这样一个例证。收购标的是德国半导体检测设备企业,交易金额1800万欧元,不大,其公告表示,主要看重标的方技术,标的方财务不构成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从2020年H1双向投资尤其是海外并购的特点来看,小而美的海外技术收购成为主流,客观上这既是国内外政策约束的结果,反过来,对此类小而美的收购,监管部门也应该考虑多予以鼓励和放行,资本也可以多从中寻找合作机会。

 

可以预见,这一特征和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流行。

 

其一,当前乃至未来相当时期内,我国依然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的中游,全球不少好的标的总体上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可得标的的技术特征是,在当地已经不属于技术前沿和敏感技术,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仍然有5-10年左右的技术代际差,可以缩短我方摸索时间成本,扩大对方市场应用,实现双赢。

 

其二,在当前中美竞争和摩擦加剧,美国拉拢盟友对华实施技术压制和排斥和欧美各国纷纷立法加强对外国投资的约束和防范的背景下,优秀的、体量大的标的可得性难度增加。

 

其三,在当前美国对华加紧防范和遏制下,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安全日益重要,短期内难以看到大规模地鼓励海外并购的背景下,小额收购更加易行。

 

最后,解决主要社会矛盾、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要依靠供给侧改革,除了自主创新外,海外收购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

 

面对这一新趋势,我们可以这样行动。

 

其一,在特定区域扩大QDIE试点。在当前逆全球化因素和全球创新链面临调整的情形下,在特定的区域继续扩大开放,比如在有条件的自贸区和承担国家开放发展示范园区里,在QDIE的框架内增加试点额度,总量可控,风险可管,用于帮助企业开展海外小而美的标的收购。2000万欧元一个标的,20亿欧元就可以收购100个标的,60亿欧元就300个标的,相当可观。

 

其二,企业既要利用好“技术大国”和“市场大国”技术投资与合作的机会,可以多尝试面向“技术大国市场小国”的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前者如美国和印度,后者如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和北欧。

 

其三,企业利用好科创板注册制度,资本可以围绕准上市企业和科创板上市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收购助力科技企业发展。

 

其四,利用好科创板通道,就需要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开展投资收购和技术合作。

 

其五,条件比较成熟,国内合适开展这一试点的城市和区域,上海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苏州与江苏自贸区苏州工业园区片区,深圳与广东省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